推进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7月01日 09:13教育装备网
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生态,传统行业对“人工智能+专业特色”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抓住人工智能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人才培养、紧贴社会需求,率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改革,自2020年起,历时4年半,构建了覆盖全校不同专业的“人工智能应用素养”通识课程体系,并创新性地采用“通用+特色三层递进”教学模式,即面向同一专业群时,将通识层、核心层教学内容设为必修,将实践层教学内容设为选修,面向不同专业群时,与本专业群相关章节为必修,其他章节为选修,为不同专业群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
构建课程通用核心层
夯实人工智能技术认知基础
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立“人工智能技术概述”“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人工智能就业向导”三大基础通用模块,帮助学生构建对人工智能的基本认知框架。从智慧家居到自动驾驶,从算法原理到产业布局,学生得以全面了解人工智能的技术脉络与应用价值,着力破解学生“兴趣缺”的难题。例如,在“技术概述”章节,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汽车自动驾驶技术的感知、决策、执行全流程,生动阐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的核心原理;在“产业生态”部分,结合国产大模型DeepSeek的实践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方式和战略价值;通过“就业向导”,实现培育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我就业竞争力的意识和途径认知。
依托通用核心层的教学资源,学校深入实施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提升全民网络文明素养、数字道德伦理。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积极主动与中小学衔接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协助开设具有南京特色的多层次、多学科、多场景和多形式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校专项投入建成“人工智能应用展训中心”,集教学、实训、科普于一体,设置“AI+交通”“AI+制造”等多场景、多主题体验区,积极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同时,学院还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开发“生成式岗位技能虚拟仿真平台”,面向企业、政府部门等开展人工智能定制化科普和培训活动,已累计培训超3万人次,助力在职人员数字素养提升。
构建课程场景运用层
对接各行各业真实需求
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以企业真实AI应用落地场景为基础,将AI技术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深度嵌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通信技术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前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具,着力破解教学“教不精”的难题。课程精选新能源风力发电预测、网络流量异常智能检测、物流仓储智能分拣等六大典型行业应用项目,引导学生用人工智能思维优化传统岗位职能。例如,智能制造专业学生通过实践“数控机床故障智能诊断”项目,掌握利用AI工具提升设备运维效率的技能;艺术设计专业则以“绘画风格迁移”实践项目为载体,探索AI在数字创意领域的应用潜力。
高质量的课程离不开高质量的教材。学校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教研室为核心,二级分院各抽调一位专任教师,再同科大讯飞、华为、埃斯顿自动化等8家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工程师一起,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协同开发小组。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更新,先后开发了多版教材,引入活页式教材理念,通过持续补充以新技术讲解为主的线上章节,延长教材的生命周期,打造会生长的教材。目前教学资源库条目已突破一万条。
构建课程交叉实践层
激发学生创新应用潜能
人工智能通识课不能仅是复杂的理论讲授,也不能仅是浅显的科普讲座,学校在课程开设之初就确立了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展学生人工智能意识和思维培养的课程目标,着力破解学生“听不进”的难题。课程以Python编程、AI开发工具应用、AIGC创意设计等工具为载体,逐一讲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语言模型等人工智能最新核心进阶技术,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平台部署、数据建模和应用开发等实用技能,培养学生“从代码到落地”的全流程应用创新能力,为具备一定数学和编程基础、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阶实践平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所学为我所用,成为人工智能通识课“做学合一”教学理念的生动缩影。
教师是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实施主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质量的关键。当前,既懂AI原理又能将其进行教学转化的复合型教师较为稀缺,学校打破专业壁垒,跨专业选拔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专业教师加入“人工智能虚拟教研室”,组建人工智能通识课教学团队,创新解决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师资困局。通过虚拟教研室定期集体备课、人工智能企业专家专题培训等方式,以人工智能专业核心教师为“领头雁”,带动和激活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通识课教师,不断学习人工智能教学的基本知识,持续提升人机协同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培养了一支既懂专业又通AI的“双师型”队伍。近两年,虚拟教研室累计开展行企调研20余次,邀请技术总监入校培训10余场,推动教师团队从“知识传授者”向“创新引领者”转变。
(作者系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