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应成为美育“活教材”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7月01日 09:16教育装备网
我曾在一所小学观察到这样的场景:美术课上,教师带孩子们蹲在操场边,用指尖触摸砖墙的纹理——粗糙的水泥缝里嵌着苔藓的绿意,阳光斜切过围栏,在地面织出明暗交错的格子。这节《肌理的绘记》课没有画纸,孩子们用蜡笔拓印树皮的纹路,用粉笔捕捉云朵在操场投下的移动阴影。当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喊“老师,风把树叶的影子吹成波浪了”时,我忽然明白:最好的美育课堂,从来不是四面白墙内的技法训练,而是让孩子在可触摸、可感知的环境中,主动与美相遇。
环境会“说话”,让每一面墙成为审美启蒙。这所学校的“会呼吸的走廊”是最生动的案例。“流动画廊”每周更换主题:上周是“无处不在的春天”,这周变成“水的100种蓝色”。最特别的是“缺陷美学的视角”——被雨打落的残缺花瓣、被踩扁的易拉罐、枯枝上的虫蛀痕迹,都被装在透明展盒里,配着学生写的小诗:“蝴蝶翅膀破了洞,阳光却能漏进来跳舞。”这样的环境布置,让孩子们懂得:美不只在完美无缺中,更在真实的观察与想象里。
氛围即教育,在日常细节中播撒审美种子。午餐时间是另一个美育现场。学校摒弃了标准化的餐具,改用环保的淡蓝色陶瓷盘——盛着番茄炒蛋时,明黄与绛红在瓷盘上流动,像一幅小画。教师会随口说:“看,这道菜用了互补色搭配。”课后托管的“自由创作时段”,音乐教室飘出的钢琴曲会随着季节更换:春天放《春之圆舞曲》,配着窗外樱花簌簌;冬天播《雪之梦》,走廊转角就悄然出现学生用棉花和树枝搭的“雪国森林”。当吃午餐、听音乐、走走廊都成为审美体验时,美育便融入了生活的毛细血管。
从观察者到创造者,让孩子成为“美育设计师”。在《色彩魔法课》上,孩子们用所学的色彩心理学“改造”校园井盖,他们用蜡笔设计了“彩虹台阶”——每级台阶涂成不同色阶的黄色,最上一级写着“黄色让我勇敢”;图书馆的角落总被忽视,他们便用废旧CD拼贴成“光影魔镜”,阳光穿过时,地面会映出流动的光斑。校园里处处可见这样的“儿童设计”:用废旧轮胎和罐头瓶种多肉的“彩虹花园”、用科学幻想图案装饰的井盖……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能为环境注入美感时,审美自信便在实践中悄然生长。
当我们把“美”的权利还给孩子——让他们在爬满紫藤的长廊里写生、在飘着咖啡香的教师办公区发现插着野花的玻璃瓶、在放学路上注意到保洁阿姨用落叶扫出的几何图案时,美,就成了可触摸的生活本身。最好的美育,或许就是让孩子在充满善意与想象的环境里,慢慢长出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