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服务新型电力系统 锻造协同育人体系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8月22日 09:49教育装备网
当前,我国正加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急需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作为知识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以国家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以思政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课程浸润、解题驱动、实践淬炼的电气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研践”协同培养模式,引领研究生参与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将学术论文写在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实践中。
思政引领
从课堂到产线的价值塑造之路
电气工程学科正面临着多重“卡脖子”难题,学院以塑造研究生价值观与大工程观为目标,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讲授、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产学联合之中,为国家电力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卓越电气人才。
学院高标准打造“有高度、创速度、聚热度”的研究生党支部,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通过倡导将学术论文写在国家重大能源工程实践中,强化学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意识,筑牢信仰根基;打造“信仰课堂”,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立足学科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加强研究生爱党、爱国、爱校、爱院教育;整合红色资源,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学院优秀毕业生开展专题讲座;带领红色研学实践队前往江苏省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甘肃“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等参观学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倾听红色文物“讲述的革命故事”,与革命英烈“跨时空连线”,厚植学生爱国情怀,矢志报国、担当有为。
课程浸润
实施真实场景孵化的案例教学
学院精准对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核心需求,将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转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思政“活教材”,在“电磁场”“电力电子学”“高压直流输电”等课程中植入“工程报国”基因,将纯理论教学转化为具有实践性的案例教学,讲深政理事理、讲透工程伦理、讲好我国从电力大国向电力强国飞跃式发展的历史;创新引入虚拟仿真、知识图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虚实结合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境,让研究生在模拟实验中感悟重大工程案例背后技术突破的艰辛历程,淬炼工匠精神。
近年来,学院通过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先后获批教育部门工程案例库、山东省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项目、山东省研究生精品和优质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精准对接社会需求,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解题驱动
以国家需求为牵引的能力锻造
学院以“培养高站位工程理念、卓越创新精神”为目标,将科技报国情怀培育与科研能力提升深度融合,构建“大项目牵引+微课题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模式。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系统提升研究生课题与“双碳”目标、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契合度。
学院围绕“双碳”目标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求,打造数字物理混合动态模拟实验平台与多个特色装备实验室及线下虚实融合实验平台;利用平台优势,大力推动研究生高水平科研实践创新,将特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可靠性提升、新能源电力系统动态稳定控制、电力电子化电网故障穿越等“卡脖子”技术难题拆解,转化为研究生系列微课题,赋予学生承担课题的自主规划实施权,形成导师引领、团队协作、学生主导的科研实践模式。
实践淬炼
知识与实践育人的多链路融合
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融通校内实验实践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建“一基地一规划”的实践基地合作机制,与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签署框架协议,每年选派1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前往实习实训基地驻训实习,合作共建山东大学—国网山东电力产教融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山东电科院卓越电气工程师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以山东大学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带领研究生直面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提升研究生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组织研究生深入特高压变电站、新能源场站等工程现场,将研究生课题与国家需求相关联,探寻现实工程场景认知、技术难题剖析的实践路径;组建“学术导师+产业导师+跨界专家”的多元师资队伍,协同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攻克工程一线难题,实现知识与实践育人的多链路融合。
电气工程学科作为支撑能源革命、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学科,肩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持续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路径,为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孙媛媛 宋思利 王新雨)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