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细介绍欢迎访问机器时代:www.robottime.cn
销售联系人:陈小姐 010-62715179
“探索者”机械创新套件特点
“探索者”机械创新套件结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硬件、控制、人工智能和造型技术等众多的先进技术。
精心设计的金属结构件能完成几乎所有的机械结构搭建,实现几乎全部的传动方式,配合以高性能的ARM7 LPC2138 32位控制器,8种常用传感器,多个伺服电机,方便验证机器人机构的运动特性,并可以完成大纲规定的大多数数字/模拟电路、单片机、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实验,贴近日常教学。C语言、流程图、便携式三种编程方式,方便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用户选择使用。独创的便携编程方式,让用户可以在不便使用电脑的环境,或仅需要简易编程的情况下顺利完成对机器人的程序设定。
多学科穿插融合,鼓励动手,鼓励创新的教学思路,将为学生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动手操作平台,通过对机器人机构的不断地设计、

高级版A3002包装

第一层:电子模块&组装工具 第二层:结构零件
 
第三层:扩展零件

高级版A3002产品配置
产品名称
|
项目
|
数量
|
备注
|
高级版
A3002
|
主控制板
|
3
|
ARM7 LPC2138芯片
|
舵机
|
24
|
8个圆周舵机,16个标准舵机
|
结构件
|
386
|
27种铝镁合金件,5种塑胶件
|
传感器
|
22
|
8种
|
输出模块
|
7
|
LED,语音模块
|
通信模块
|
4
|
蓝牙模块,红外接收头
|
分布式模块
|
2
|
语音识别模块,自平衡模块
|
编程手柄
|
1
|
AVR16芯片便携式编程设备
|
机械零件
|
1650
|
轮胎、履带、轴套、螺丝、螺柱
|
装配工具
|
4
|
扳手2把,螺丝刀、镊子各一把
|
数据线
|
29
|
下载线,输入输出接口线
|
电源适配器
|
3
|
连接交流电源
|
光盘
|
1
|
RRS图形化软件,TK studio C语言软件,3D模型文件,源代码,4本教材的电子文档等
|
配套实验课程示例
提供配套教材《“探索者”机械创新套件训练手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机械原理入手,逐步完成一系列机器人实验
实验一 机构认知与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双足机构的组装和观察学习,了解连杆、偏心轮、齿轮等机构的组合方式分析其运动变换功能,了解其运动特点和实际应用;加深同学们对常见各类机构的基本类型和用途的理解。
实验二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实验目的:从原理方面表达机构的组成和运动性质,以便进行机构的分析和设计。它是了解、分析现有机械的手段,也是新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工具。通过实验就要初步掌握从实际机械测绘为简图的方法,机构自由度计算及结构分析方法;掌握机械系统工作循环图的绘制方法。提高科学抽象的能力。
实验三 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机构仿真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加强学生对机构组成原理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机构组成及其运动特性,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对机构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进行机构仿真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完成从运动简图设计到实际结构设计的过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
实验四 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加深学生对机构组成理论的认识,熟悉杆组概念,为机构创新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利用“机构运动方案创新设计实验台”提供的零件,拼接各种不同的平面机构,以培养学生机构运动创新设计意识及综合设计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基于机构组成原理的拼接设计实验;基于创新设计原理的机构拼接设计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的机构系统方案的拼接实验;课外活动(如机械设计大赛)中的机构方案拼接实验。
实验五 机器人程序控制及应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机器人平台的运动控制原理,加深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了解机器人平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熟悉机器人平台的运动控制指令,掌握机器人平台的编程及操作。
掌握机器人平台对外部设备的控制。了解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掌握机器人的编程及操作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机器人奠定基础。
实验六 结构行程协调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仿生四足结构的运动分析,进一步掌握仿生四足结构的步态特征;通过对各结构点的绘制,巩固结构简图的画法,和零件测绘的知识;掌握运动行程的计算方法,学习仿生结构的运动优化设计。
实验七 小型机器人创意设计与制作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小型机器人的设计及机械系统整体的布局、机构的装配与调整,使学生对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了解。了解机器人的设计思路,学会从已有结构和自然界汲取设计灵感。
实验八 机电综合控制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对ARM的使用,使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并能实现计算机管理;通过对实验组建的系统进行编程,提高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对实物运动的理解能力,使其所编程序能够结合实践,保证其可用性;通过对实际系统的编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各组所编程序的联机,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综合利用能力,并对联机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及不协调部分有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