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实习制度助未来教师“练真功”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7月11日 09:23教育装备网
实习实践,是连接理论课堂与教学实践讲台的关键桥梁。如何让师范生在实习中真正“练真功”,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蜕变,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提出加大实验教学、实习实践在师范生课程中的比重。这凸显了完善实习制度对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紧迫性。
师范生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现实中,部分师范院校的实习环节仍存在“走过场”、实习和学校培养脱节、未能有效提炼总结并反哺教学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系统性地完善顶层设计是基础。师范生实习制度,不能只满足于将师范生“送出去”,更要精心设计实习内容。这意味着要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打造贯穿全程的体系,将“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等专业技能,教学设计、授课、评课等教学能力有机融合,让师范生在实习中全方位成长。
善用数字技术,能够为师范生实习开辟新路径。在数字中国战略的背景下,建设一个智能化的教育实践数字平台正当其时。可以依托5G、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联通高校、教育部门、基地校与师范生的协同平台。一方面,整合优质理论资源、区域特色资源及一线学校的校本课程、真实案例;另一方面,根据实习生需求精准推送资源,实现虚拟仿真与真实场景互补。这样的“数字助手”,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师范生实习动态,支撑个性化指导。
“双导师”协同发力,是保障师范生实习质量的核心。高校和实习基地校应联手选派优秀教师,共同为师范生护航。理想的模式是:高校的理论导师侧重学术思维和方法论的引导,来自中小学的实践导师则传授课堂管理、学情分析、突发事件处理等“接地气”的实战智慧。二者深度合作,通过线上线下联合教研、共享资源,促进“学术思维”与“实践智慧”的融合转化。此外,如何让导师们更有指导的动力?还需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例如,将实习指导工作切实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在工作量认定、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同时,借助智能平台实现指导建议的即时反馈、实习过程的电子档案记录、疑难问题的远程“会诊”。从经验导向到数据驱动,从局部协作到多方联动,让导师指导更精准高效,推动从“凭经验”向“看数据”的转变。
实习基地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搭建。针对当前基地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稳定性不高等问题,要加强统筹协调。高校应依据自身优势特色,主动与地方政府、优质中小学深化合作,明确权责,资源共享,就人才培养问题探索构建多样化的长效合作机制。实习基地的布局上要覆盖城乡、类型多样,满足不同专业的实习需求。管理上需建立严格准入退出机制,制定科学认证标准,利用智能监测系统实时分析数据,确保基地规范运行、质量提升。
科学的评价是指挥棒,须贯穿师范生实习始终。评价不能只看实习报告,更要关注过程表现。高校需要制定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与流程,确保公平公正。其中,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制定详细评价标准,将实习表现与毕业资格、教师资格认定等挂钩,建立成长档案。不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数据的无感采集、多维度分析、智能化诊断,进行更个性化、动态化的评价,为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真实、客观的依据。
师范生的实习之路,关乎个体成长,更牵系着未来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从夯实教学基本功到培育师德师魂,从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到强化科研素养,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为师范生成长为合格的教师赋能。通过深化设计、数字赋能、优化评价,系统性打通实践环节的堵点,助力师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育人能力,帮助他们走稳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为培养造就新时代的“大国良师”、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