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训课程变革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7月21日 09:38教育装备网
■教育家精神统整的培训课程目标体系是具体可达、逐层深入、连贯完整的
■关注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是打通教育家精神浸润的内生路径
教育家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动资源,具有强大的榜样力量;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训课程变革,是新时代教师培训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
做好课程目标的顶层设计,要彰显教育家精神引领的价值追求。目标是教师培训课程的起点和终点,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训课程变革,首先应凸显价值追求,建立教育家精神统整的培训课程目标体系。
教育家精神统整的培训课程目标体系是具体可达、逐层深入、连贯完整的。所谓具体可达,是指教育家精神在培训课程中能够直观呈现、可测可达,如对知识型目标的达成应有清晰的表述。所谓逐层深入,是指应基于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依据教师发展的不同层级水平,由浅入深,逐级设定教师培训课程目标。所谓连贯完整,是指教育家精神的引领价值应贯穿于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体系全部,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学习者获得连贯一致的精神熏陶。
关注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是打通教育家精神浸润的内生路径。在建立教育家精神统整的培训课程目标体系基础上,需深入挖掘梳理课程知识的逻辑关联,并按照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等维度统整知识结构,以教育实践问题为引导,构建理论与实践联动、学习者与培训者共创的立体知识体系。
一是优化培训课程知识结构,实现教育家精神、课程知识与学习者经验的有机融合。培训者应以教育家精神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并将核心概念的基本范畴匹配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同时,培训者还需要以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为核心梳理课程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其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为学习者的自主知识建构提供契机。
二是对关联的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实现教育家精神在课程中的完整表达。针对当前培训项目课程关联性不足问题,应打破项目边界,探索构建以教育家精神为内核的知识体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基本主题进行统整,架构培训课程中的关键内容,明确内容的范围、逻辑与顺序,为教育家精神的阐释提供不同的视角,促进学习者的深刻体悟和实践迁移。
三是基于教育家精神,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现实教育问题,推进教育家精神的外化实现。其一,将与教育家精神相关的政策议题引入培训课程,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将教育实践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激发其躬耕祖国大地的家国情怀。其二,立足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以社会性议题为指向探索教育家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现实意义,改变培训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
促进课程实施的多元协同,有助于拓展教育家精神生成的实践场域。教育家精神源于中华历代先贤的实践探索与传承创新,与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情境相关联。以教育家的实践逻辑为遵循统摄培训课程实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培训单位、一线中小学等多方协同。
培训单位应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打造特色教师培训课程群,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性阐释,激发学习者的实践意识。通过将课程进行专题化、案例化的组织,在方式上从道德灌输转向启发、讨论、情境教学等,为学习者内化教育家精神、反思自身学习创设空间。
培训单位应协同一线学校优化跟岗返岗实践环节,促使学习者在他人实践智慧的引导下实现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领悟,提升自身对教育情境的反思和重构能力,进而真正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与培训单位共建教师发展数据库,通过追踪数据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发展动态,分析学习成效。将数据库作为培训课程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驱动教师持续学习。
培训中可以利用AI工具、VR教室、人机交互等,模拟不同的课堂情境乃至伦理情境,让学习者体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历程,引导学习者在具身情境中识别问题,探寻教育中伦理冲突的解决方案,反思自身的行动选择,感知教育家精神在教育实践中的运行,从而达成教育家精神在知识学习与价值转化上的统一。
完善课程评价的工作机制,有利于优化教育家精神落地的培训生态。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教师培训课程评价的“第一原则”和核心标准,改进完善课程评价制度,从“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四个方面发力,完善评价机制,建构以教育家精神培育为基本取向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主体上,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者、学习者所在学校等多个相关方。在内容方面,将教育家精神的理解与获得作为基本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课程内容细化评价标准。在方式上,创新性地纳入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更为适切的标准和科学的方式进行评估,从根本上保证教育家精神对课程重构的引领性。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育学博士)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