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為高職輔導員注入新動能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11月18日 09:37教育裝備網
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正逐步滲透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推動輔導員職業(yè)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深度融合、雙向賦能。然而,在推廣人工智能技術的過程中,也必須正視其帶來的挑戰(zhàn)和風險,如技術門檻與操作難度、數據隱私與倫理問題等。
因此,高職院校應加強對輔導員的技術培訓與支持,構建人機協同的智慧育人新生態(tài),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有效應用和健康發(fā)展。高職院校輔導員也要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知識,以“技術為翼、人文為魂”,努力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兼具人文關懷的“技術協同助力者”以及富有思想深度的“價值導向引領者”,真正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輔導員工作的目標,推動職業(yè)教育數字化轉型邁向新的高度。
一是技術賦能,構建智慧育人新生態(tài)。通過技術賦能,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在數據處理、模式識別、智能交互等方面的優(yōu)勢,構建智慧育人新生態(tài)。比如,從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行為與需求,到借助智能算法為學生提供精準的學習資源推薦;從開發(fā)智能對話系統實現24小時在線答疑解惑,到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場景。通過這些技術手段的集成應用,構建起涵蓋學業(yè)指導、心理健康、職業(yè)規(guī)劃等多維度的有機協同、高效運轉的學生工作體系。
二是人機協同,創(chuàng)新工作模式。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輔導員工作并非替代人力,而是通過技術增效實現“精準服務”與“深度關懷”的融合,應積極探索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高效處理標準化事務+輔導員聚焦深度育人,形成“1+1>2”的協同效應。其中,人工智能技術工具負責數據處理、模式識別等重復性、標準化工作,而輔導員則聚焦于特殊情況的處理以及深度溝通、決策制定等需要人文關懷和判斷力的工作。通過人機協同,確保技術應用圍繞學生的真實需求緊密展開,實現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雙重提升,推動思政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
三是人文關懷,堅守教育本質的溫度。盡管人工智能能夠處理大量信息,但在面對復雜的情感問題時,仍難以像真人輔導員那樣作為學生的“知心人”,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傳遞溫暖、提供情感支持。因此,通過積極探索人機協同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模式,深度挖掘人工智能技術的獨特優(yōu)勢,著力構建人機深度協同的智慧育人生態(tài),才能讓高職院校輔導員真正從傳統的事務性管理者向更具溫度的情感關懷者和價值引導者轉變,真正實現“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的初心。
四是倫理與安全,筑牢技術應用的底線。人工智能技術在輔導員工作中的應用,必然涉及學生的個人信息、心理數據等信息。如何確保這些數據的安全性,避免數據泄露、濫用,是重要的倫理問題。此外,人工智能系統在決策過程中,尤其是基于算法的數據分析和預測,往往缺乏透明度,這可能導致一些決策難以被學生及輔導員接受或理解,進而影響其效果和可信度。因此,人工智能技術賦能輔導員工作需堅守“技術為教育服務”的初心,通過倫理審查前置、安全防護貫穿、能力提升支撐、制度保障兜底的四維體系,強化倫理與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的規(guī)范與監(jiān)管機制,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始終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五是能力提升,打造復合型輔導員隊伍。可通過技術賦能、能力重塑、制度保障三管齊下:參與“通識培訓+專項進階+實戰(zhàn)演練”三級培養(yǎng)體系,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工具操作、數據分析、智能系統維護等技能,如學習使用Python進行基礎數據分析,或通過低代碼平臺開發(fā)簡單應用。通過“技術導師制”“項目孵化制”等機制加速輔導員隊伍轉型,鼓勵輔導員參與人工智能教育項目研發(fā),如開發(fā)“思政微課生成器”“智能談心助手”等工具。積極推動跨學科合作與創(chuàng)新,與計算機學院、心理中心合作,探索“AI+心理學”“AI+社會學”的交叉應用,如聯合開發(fā)情緒識別系統,輔助輔導員開展心理危機干預。總之,唯有輔導員隊伍率先實現數字化升級,才能真正駕馭人工智能技術,并將其轉化為提升思政工作效能的“新質生產力”,構建“精準思政”新范式。
(作者系山東外事職業(yè)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
作者:孫春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