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尔沃:实力修复“猪”国宝 3D打印技术又立大功
http://m.yanjunaudio.com2019年02月14日 10:18教育装备网
喜气洋洋,猪丰卣满迎新春!1月30日至2月24日,上海博物馆展出商代晚期的通过3D打印技术修复的珍贵猪形青铜器——青铜猪卣(yǒu),迎接中国农历猪年新春到来。
卣是一种中国古代酒器,在商代和西周时期盛行,外观上大部分为圆形或椭圆形,底部有足,雕有精美纹饰。常见的卣多为鸟兽形状,而猪作为卣的造型非常少见!那么,这件一眼千年的青铜猪卣是如何被发现的?据介绍,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这件商代晚期青铜猪形卣,大约铸造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冶炼厂征集而得。
这件青铜猪卣由两个相背的猪首合为丰满的器身。猪的双耳竖立,鼻子微卷,连两个鼻孔也清晰可见,造型可爱,而四个猪蹄向前方有力踏出,则有奋发向上之意。猪颈部有如意头形桥钮,而腹部装饰着精致华丽的云纹,还有羽状纹饰和蝉纹装饰,气质华丽尊贵。
由于年代久远,这件青铜珍品在发现时就已外表残损,器盖缺失,其口部并非直立,而与器身为同一弧度,专家推测,器盖与器身扣合后当为浑然一体。近年来经精心修缮,结合传统修复技术和3D打印科技,已经复原。
文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最美的回馈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古文物面临消逝与被野蛮修复的命运,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为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承带来了阻碍。
但随着3D打印技术及3D扫描技术发展,以数字代形式建立“文物数据档案”变成了可能。目前国家对博物馆数字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很多博物馆与文物修复工作者尝试利用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用于文物复制、残缺文物修复以及文物碎片的拼接等方面,让支离破碎的文物“起死回生”,在修复的同时可以继续传承。

与传统方式相比,利用3D打印技术修复文物,往往能够实现无损、快速、精确的良好效果,用时较短且还原度较高。在复制珍贵文物时,首先利用3D扫描对文物进行数字化重建并构建文物真实的三维模型,然后通过3D打印机将模型打印出来,最后再对复制文物进行包括表面上色、纹饰加工等在内的后期处理。在整个3D打印文物修复过程中,因人为碰触而造成文物二次损伤的概率较低,且文物的艺术价值能最大限度地被复原,世人也能更深入地欣赏到古典文物之美。
基于数字化理念的3D打印技术,能够将古代建筑文物转换成3D数字模型文件进行保存,为日后修复或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随着3D打印产业链日益完善,3D打印与3D扫描技术将撑起数字化文物考古的“绿色保护伞”。
声明:本篇图文源于网络整理,仅供分享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信息请查看企业专区:http://m.yanjunaudio.com/cp49375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