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我们坐在理论创新的“金矿”上
http://m.yanjunaudio.com2025年07月01日 09:08教育装备网
记者:您为何提出新结构经济学,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林毅夫:1987年,我学成回国,次年,中国出现了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高通货膨胀,政府并不是用西方主流理论所主张的提高利率这一方法来应对,而是采取治理整顿,通过行政手段把许多项目砍掉,以此来压缩投资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开始我非常不理解,后来想通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有许多事关国防安全、经济运行、社会稳定的资本密集型国有企业,它们需要银行的低息贷款补贴才能存活。提高利率后,这些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如果不让它们倒闭则需要大量的财政补贴,政府会出现巨额赤字,结果只能用增发货币来弥补,而这又会导致高通货膨胀。在这样的条件下,用行政手段砍投资、砍项目,是我们国家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理论都有前提条件。理论都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经济学家在成千上万、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变量当中,选取他认为最重要的变量,然后把那个变量放在因果逻辑的框架中,来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或是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社会经济条件不一样,那些在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变量因素,在中国不见得重要,在中国重要的变量未必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理论的前提。
新的理论来自新的现象和问题,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碰到的问题也是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我们就坐在理论创新的“金矿”上,中国经济工作者要抓住这个时代机遇。可以说,正是这个时代给予我进行自主理论创新的勇气。
新结构经济学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总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转型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提出来的自主创新理论。可以说,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和发展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提供了经验,也可以说增强了大家的信心。
记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本科生教育上投入如此多心血?这背后又蕴含着您对未来经济学人才培养怎样的期待与构想?
林毅夫:我是一名研究者,但首先是一名教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令我感到快乐的事。我坚信教学相长的力量,教育年轻的学生,不只是单向输出,也可以在他们提出的问题、发表的看法中,获得新的启发,从而推动理论创新,这是我本职工作的重要部分。
过去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通常强调数理基础,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方法、计量方法,会构建精巧的模型,甚至本科生教学就要达到博士生的水平,目标是让有能力的本科生去海外名牌大学读博士,能够在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
在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我更多强调的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坚持经由自己认识世界来帮助人们改造好世界作为从事经济学学习和研究的唯一目的,而不是以能否发表论文或个人一时利益得失为学习和研究目的的人,才能在“知”的方面根据我国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在“行”的方面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我想这种教育理念在国内经济学教育方面应该是走在前列的。
具体来说,我提出了“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五大培养理念。“道正”指学生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研究的目的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术高”指学生需要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数理、计量、行为与实验方法。“业精”指学生既要学会最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拥有批判性思维,见微知著,发现理论创新的机会。“实求”指学生要能够实事求是,以“常无”的心态观察真实世界的现象,通过观察、参与、理解真实社会现象,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回答时代之问。“事达”指学生要能学以致用,实现“知成一体”,贡献于国家社会进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作为教育部20家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之一,是经济学“101计划”五大理念的先行先试者。
记者:人工智能(AI)冲击巨大,您认为在AI时代,经济学乃至整个教育中“不可替代的能力”是什么?
林毅夫:现在大家都在谈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冲击。那么,人工智能时代不可替代的能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去了解它背后决定因素的洞察力,是在实践中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能力,这些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根基,这跟“道正”“术高”“业精”“实求”“事达”五大培养理念是一致的。我想新结构经济学实验班这些年的探索,正好也符合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需要。
记者:您如何评价“林班”5年的建设成果,“林班”的经验可以复制吗?
林毅夫:今年是“林班”成立5周年,5年时间虽不算短,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还是短。我很高兴实验班提出的理念、方式得到学生认同,得到学界同仁的肯定,得到教育部的支持。我们希望把这个工作做得更扎实,在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向中国转移之际,推动引领时代思潮的大师在中国辈出时代的早日到来。
当然,北大有北大的优势,其他高校也有其他高校的优势。我想,重要的是有好的理念,有好的教育安排,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时代的机遇,鼓励学生要有勇气去推动理论创新,抓住时代的机遇。实际上有时候人才在什么地方冒出来很难说,不一定就是在北大这样的“头部高校”,只要思路对、方式对,不管在哪所高校,我对我们的年轻学生有足够的信心。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